在視頻監控工程中,過去很少應用紅外燈,但由于現今社會犯罪比率不斷增加,紅外燈在夜間監視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突出,不僅金庫、油庫、軍械庫、圖書文獻庫、文物部門、監獄等重要部門采用,而且也在一般監控系統中都被采用,甚至居民小區電視監控工程也應用了紅外線攝像機。這說明人們對電視監控系統工程的要求愈來愈規范、愈來愈高,對重要的場所越來越要求做到24小時連續監控。
實現夜視的方法,可以采用常規的可見光照明,但此法不僅不能隱蔽,反而更加暴露監控目標。隱蔽的夜視監控,目前都是采用紅外攝像技術。紅外攝像技術分為被動紅外攝像技術和主動紅外攝像技術。被動紅外攝像技術是利用任何物體在絕對零度(一273℃)以上都有紅外光發射的原理。
由于人的身體和發熱物體發出的紅外光較強,其它非發熱物體發出的紅光很微弱,因此,利用特殊的紅外攝像機就可以實現夜間監控。被動紅外攝像技術由于設備造價高且不能反映周圍環境狀況,因此在夜視系統中很少被采用。主動紅外攝像技術是利用特制的"紅外燈"人為產生紅外輻射,產生人眼看不見而普通攝像機能捕捉到的紅外光,輻射"照明"景物和環境,利用普通低照度CCD黑白攝像機或使用"白天彩色夜間自動變黑白"的攝像機或"紅外低照度彩色攝像機"去感受周圍環境反射回來的紅外光,從而實現夜視功能。
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紅外線的,因為數碼攝像機用CCD感應所有光線這就造成所拍攝影像和我們肉眼只看到可見光所產生的影像很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數碼攝像機在鏡頭和CCD之間加裝了一個紅外濾光鏡,其作用就是阻擋紅外線進入CCD,讓CCD在白天只能感應到可見光,這樣就使數碼攝像機拍攝到的影像和我們肉眼看到的影像相一致了。目前大多數的紅外攝像機都采用LED紅外發光二級管作為紅外攝像機的主要材料。
現如今紅外攝像機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夜視效果不理想
此現象主要表現是手電筒的效果或者是距離不夠等等。這個問題主要是紅外燈的角度和功能所造成的。我們現在紅外攝像機所使用的紅外燈又稱850紅外發射管,峰值波長在850納米,角度從5-60度可以選擇。當紅外發射管角度越小時照射距離越遠,手電筒的效果就越明顯,反之,角度越大就沒有手電筒的效果,但是距離就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看廠家想追求什么樣的效果和什么樣的成本,當然紅外發射燈的功率和價格是成正比的。 2、白天色彩還原不夠 紅外一體攝像機的色彩在白天都會或多或少的偏色,這個最直接的原因是攝像機濾光片的問題,一般紅外一體攝像機使用能透過一定比例紅外光線的雙峰濾光片,其優點是成本低,但由于自然光線中含有較多的紅外成份,當其進入CCD后會干擾色彩還原,比如綠色植物變成灰白等等(有陽光的室外環境尤其明顯)。IPCUT雙濾光片的使用就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IRCUT雙濾光片由一個紅外截止濾光片和一個全光譜光學玻璃構成,當白天的光線充分時紅外截止濾光片工作,CCD還原出真實色彩,當夜間光線不足時,紅外截止濾光片自動移開,全光譜光學玻璃開始工作,使CCD充分利用到所有光線,從而大大提高紅外性能。
3、影響紅外燈使用壽命的因素
燈管消耗的電能一部分轉換為有效的光能量,一部分則轉換為熱能,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對產生的熱能要進行合理的控制和處置。當產生的熱能太多,或沒有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時機內溫升過高,導致了燈管的過快老化引起照射距離的過快下降。特別是一些生產者,沒有健康的經營理念,片面追求交貨時的性能,忽視產品的使用壽命,在沒有解決發熱和溫升過高問題的情況下,拼命追求亮度和距離,更是使其使用壽命急速下降。
如何使得攝像機白天不偏色,晚上又能清晰接收紅外線呢?針對這些問題,恒業國際最近率先推出了兩款高性價比的智能防過曝(SmartLED)紅外攝像機,包括常規型智能防過曝彩色日夜型紅外攝像機及智能防過曝紅外D1網絡攝像機。它使用業界領先的SmartLED技術、數字降噪技術,具備雙濾光片日夜轉換功能。這些特質使得該系列攝像機尤其在夜間更能發揮出監控的功效,圖像更為清晰、柔和。
智能防過曝紅外攝像機系列還使用了日本雙晶片高亮度LED。它高功效,壽命長,紅外效果好,可以延長攝像機的使用壽命。它采用優質鋁合金外殼,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能和散熱性能,具有IP66的防水等級,很好的解決了紅外燈壽命不長的問題。特別適用于在夜晚識別監視對象面部特征的場所,如小區、物業管理、酒店賓館、機關單位、礦區、學校、停車場等場所。 |